自从10月20日四川广元“蛆柑”事件发生后,湖北柑橘就再也销不动;现在柑橘拉到北方去,价格降低一半还卖不出去。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湖北柑农的损失将达到15亿元。26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和美国加州柑橘专家在国际柑橘大会现场品尝宜昌蜜橘(10月27日《长江商报》)。 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官员“率先垂范”以身试“危”,不失为危机公关的重要手段,但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公关模式,真就能唤醒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原本影响有限的地方性柑橘事件,之所以会迅速“传染”到全国许多地方,导致柑橘市场迅速萎靡,其实也是相关监管体系公信力的一次崩盘。因为过去一些危机的发生,与一些监管部门的怠于职守不无关系;而危机发生后,又有一些地方政府不是抱着最严谨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把突发事件对百姓的危害降到最低,而是力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捂盖子。这种信任危机的积累,使得小小柑橘产生了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有句名言: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预防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技术上的积极介入,也包括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如果平时我们就有严谨有效的监管体系在运作,危机爆发前能够及早发现,危机发生后在积极处置的同时辅以透明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那不管怎样,至少更容易赢得公众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才是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民意根基。
去年,当香港发生内地游客买到假货事件后,香港特区政府直面现实,正面回应,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更是表示,“不能姑息或容忍任何有损香港‘购物天堂’美誉的行为”。也正是这种站在游客立场上解决问题的认真态度,使得这起事件影响有限,甚至还赢得了内地游客的赞誉。
可以肯定的是,在危机公关中单凭好的愿望未必就能得到好的结果。就“蛆柑”事件来看,只有让消费者感到自己的安全有完善的机制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消费信心才可能被唤醒。这种尊重显然不是靠果农的哭诉,也不是靠个把政府官员、外国友人吃两个柑橘就能实现的,关键还在于监管体系公信力的提升。简而言之,公众可以不相信果农的眼泪,可以不相信某一个地方的农产品,但他们完全有可能相信一个确实经过了严格程序把关的监管机制。这或许才是理性市场之福。 |